黄海连,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硕士,现任梧州职业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2019年至今连续被选聘为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20个,获得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软著1个、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2篇(核心期刊7篇)、著作2部、科技成果登记2项。2018年获得“梧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和“2016-2017年度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精心施教,勇挑重担
“黄老师,为什么茶树不施肥的部位也要进行松土呢?”在茶园实训课上,学生不解地问。
“因为疏松表土,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消灭新长杂草,暴露病虫害,保持土壤肥力,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所以,该松的土还是要松,我们不能偷懒哦。”黄老师的回答,体现了她循循善诱的一贯风格。在她看来,学生也像一株株茶苗,教师必须精心地为学生松土,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在职业院校,理论教学相当于松土,实践教学相当于施肥。教师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磨炼技术技能,才能让学生成长为参天大树。
黄老师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强化师生互动,力求通过举实例、播放短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视觉体验及形象理解,做到通俗易懂。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专家,她常常讲述自己下乡工作的体会,讲述农民对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渴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坚定投身农业的决心。“以前我看不明白的知识,经过黄老师一讲,就深深印在脑海里,忘都忘不掉。”学生开心地说。
黄老师的实训教学更受学生欢迎。长期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她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工作经验,在实训教学得心应手。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实践出真知,她经常将课堂搬到茶园、企业等生产一线,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用结合。黄老师相信,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每逢实训课,学生们都欢呼雀跃。“黄老师的课太好玩了,她懂得怎么这么多呢!”
黄老师到学院工作的时候,学院刚刚成立。创业之际,人手少,任务重,各项工作任务紧迫,工作压力很大。黄老师迎难而上,挑起了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的重担,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乡院的发展建设中去。在教学之外,她主持完成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修订和专业申报工作,完成了茶叶种植教学科研实训基地1期项目的申报、施工指导和监督,为教研室的组建、教材征订、教学安排、专业教材的编写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甚至连假期都放弃休息,参与乡村振兴助理培训班的组织工作。学院领导称赞她有热情、有能力、有担当,把最苦、最累、最难的工作扛下来,为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

照片说明:黄老师(右一)在上实训课
二、潜心育人,用爱护航
“老师,这么晚你还打电话劝我,我再不好好学习,就太对不住你了!”接到黄老师的电话,茶叶专业的李同学动情地说。
李同学是被调剂到茶叶专业学习的,由于学非所愿,学习一直提不起劲,作业也马虎塞责,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
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并非辅导员,只是专业课教师,但课程思政的责任告诉她,不能对学生的情况袖手旁观。要学生改变,必须先消除学生心中的疙瘩。于是,她时常和学生谈心,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茶产业的殷殷嘱托,谈广西、梧州六堡茶发展的大好形势,谈茶叶专业毕业后的前景。她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鼓励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经过不懈努力,学生被她的真诚感动了,彻底转变了学习态度,成为一个热爱茶叶专业、真心实意跟黄老师学习种茶技术的上进生。
学生们都说:“黄老师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她从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学业上遇到困难,学生第一个就想到她,生活上遇到问题,学生最想倾诉的还是她。学生对生活提不起热情,心情低落,黄老师与他们倾心交谈,指点迷津。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黄老师结合自身见闻,为学生指引方向,鼓励同学们树立信心,抓住六堡茶产业发展机遇,投身其中成就出彩人生。
在学生们眼里,黄老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丰富的老师,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黄老师用爱坚守,让学生们燃起对学习的兴趣,铸造起对未来的希望。不少学生表示,想成为黄老师那样的茶学专家。
“你对学生的用心,学生都会感受得到。”黄老师说。她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建议。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用心浇灌每一颗种子,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三、如泽如炬,虽微至远
“走,我们到茶叶种植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去开教学研讨会。”开学伊始,黄老师就在田间地头组织了一次土味十足的教研活动。
作为教研室主任,黄老师十分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她是从田间地头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农业专家,对新进的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体会很深。她认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教师必须亲近田野,积累实践经验,不拍脏和累,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她对年轻教师总是毫不吝惜自己的宝贵经验,从教学和科研方面给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跟新老师探讨教学难点,指导新老师的个人发展。
作为专业带头人,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引导专任教师多下地,多参与项目研究,多提高教学能力。她利用下乡推广农业科技的机会,带着年轻教师同行观摩学习。在她的引领下,年轻老师老师都参与茶园耕作和维护,参与茶叶种植教材的编写,积极磨炼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素养得到了提升,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照片说明:黄老师(左二)在指导年轻教师
四、情系“三农”,科技献策
“黄特派员,你来得太及时了,我的茶园正闹虫害,正不知道怎么办呢!”看到黄海莲的身影,平山村的茶农喜上眉梢。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黄老师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乡村科技特派员。她的身影不时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指导。出身农村的她深知农民对种养科技的渴望有多强烈!多年来,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冬,都阻止不了她送科技下乡的脚步。从最初指导农民种植砂糖橘,到现在指导茶农管理茶园,尽管工作内容不断在变化,但她服务“三农”的初心始终没变,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信念始终没变,为农民排忧解难的热情始终没变。
她时常卷起裤腿,头戴草帽,深入田间地头察农情、传技术,线上指导不厌其烦,线下培训不遗余力。每到一个挂点村,她都迅速与农民们打成一片,给农民出谋献策,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解决许多生产问题,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赖,成了农户、合作社员、农业企业管理者的“及时雨”和贴心人。
“黄特派员人很实在,自从有了她的指导,我的果园收成好多了。”一个果农感慨地说。他和黄老师打交道多年,早就成为黄老师的“铁粉”了。
从2019年至今,黄老师累计开展科技服务155天,开展科技培训7期,培训人数277人次以上,发布信息45篇。她还与服务对象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并赠送粘虫板、绿肥种子、优质复合肥等。她孜孜不倦地帮助农民掌握生产技术,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农户增收,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添砖加瓦。由于工作出色,她的事迹被广西科技云平台专门推介。今天,黄海连老师正踏着袁隆平的脚印,豪情满怀地把论文写在了梧州大地上。

照片说明:黄老师(左一)传授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