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特殊打开方式,也成为教育系主动拥抱教学方式变革、探索教学创新的机遇。在过去的两周里,系部的老师们坚持每日“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的同时,还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全体教师都在努力适应着这个新变化,并逐步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工匠精神育人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开放、创新、创造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结合。
钢琴演奏是从事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由于疫情的影响,延迟开学,同学们只能在家里进行学习与练习。但是由于大部分同学的家中并没有钢琴或者电子琴,课程开课一度受阻,任课老师和学生一直在研究商量解决的办法。此时有同学就提出,可否用纸按1:1的比例,把钢琴的琴键画出来。虽然这个“纸”钢琴不能发出声音,但却可以解决大家因为没有琴而不能练习指法的困扰。老师也可以通过大家录的视频,检查学生手型的摆放是否正确,手指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
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克服了难题,儿歌弹唱与琴法课能如约上课。老师对课堂的严格要求,就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技能要求精益求精。只有对技艺一丝不苟,才会在以后的道路中,有人生价值的获得感。
战“疫”好声音,爱国情怀深入课堂
“为了你,我拼了命,哪怕面对枪林弹雨。隔着生死的一道门,我保证不离不弃………我们坚信有爱就会赢,你有多痛我就多痛心。有难一起扛,共分担才更坚强风雨中凝聚民族的力量”。
在每节声乐课上课前,同学们都会跟着视频,把《坚信爱会赢》这首歌唱2次。艺术教研组韦艳菲老师说道:“这次疫情让孩子们得到一次特殊的锻炼。孩子们饱含深情的歌声,彰显了爱家爱国的情怀,传递出正能量。同时,也激励着教育系每名师生将持续科学防控,严格自律,学教不怠,齐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之战!”
在声乐课本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爱国歌曲,这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还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影响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探索“1+X”证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并相继出台了众多重要文件。系部结合文件要求与课程性质,在安排线上授课课程时,将原计划11-20周授课课程《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调整至1-10周授课。
课程《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是系部根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证需求设置的课程。《综合素质》授课教师黄阮瑶从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教师素养。《保教知识与能力》授课教师苏文敏从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培养学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应用、环境创设的知识与应用等能力。
两门课程授课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上岗资格证书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这也是系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着重为学生做好服务的关键。
系部一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致力于建设优质课程。本次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在线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以保质保量完成新学期教学任务,为日后系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系学生练习琴法,坚持学习

教育系教师精心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