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敬畏是建立在敬重基础上的畏惧,敬畏能让人自律和自觉。党员干部涵养对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就能把遵规守纪贯穿生活和工作之中,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的“高压线”和“紧箍咒”。高压之下,为何还有党员干部频频破纪、以身试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党规党纪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敬”会让人有所为,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又会让人有所不为,警告自己不该做什么。对党规党纪怀有敬畏之心,就会明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牢记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高压线不能踩,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觉紧握法纪戒尺,为人生打造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敬畏之心源于知之深。无知者无畏,知而深深畏。很多案例表明,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就很容易违纪“跌跤”,甚至栽了跟头还不知道在哪儿失的足。对党规党纪一知半解,不能熟知于心,“敬畏”便无从谈起,工作生活就会无所顾忌。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只有把党规党纪学懂弄通,时刻对照遵守,才能切实感受到纪律的震慑。党员干部应逐字逐句学、深入系统学,熟练掌握党规党纪的具体内容、及时补充最新要求,对党规党纪禁止的情形、明确的标准、涵盖的范围等具体内容做到耳熟能详,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都心中有数。
敬畏之心源于悟之透。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带着强制性的,但同时又必须建立在党员干部的自觉性上面。党规党纪是约束行为的“紧箍咒”,也是安身立命的“护身符”。畏法度者最快乐,守规矩者最自由,存敬畏者最坦荡。唯有对这个道理看得清、悟得透,才会对党规党纪敬之深、畏之切。这就要求,既从内心深处知敬畏、守底线、存戒惧,筑牢遵规守纪的思想堤坝,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又经常用党的纪律规矩检视思想、叩问灵魂、反思工作,看看手中戒尺有没有松动,查查日常行为有没有越界,使遵规守纪成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如此,才能避开风险、行稳致远。
敬畏之心源于警之切。身边案例往往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党员干部产生代入感、提升震撼力,触及人心、引发共鸣,真正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坚持有的放矢、精准滴灌,用好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警示录、忏悔录、警示教育片等资源,在警示教育中多些“零距离”震撼,引导党员干部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理、观望心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最大程度地进行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才能真正“惊醒梦中人”,把“现实中的教训”变为“生活中的镜子”,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起到警醒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
心存敬畏,是党员干部为人处事之道、安身立命之本。涵养对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深刻认识哪些红线不能踩、哪些防线不能越、哪些雷区不能闯,警钟长鸣于耳、廉洁常驻于心,自觉把铁的纪律刻印在脑海中、体现在行动上,就能做到行不逾规矩、为不损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