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瑜(1915—2016),四川合江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贾若瑜与山东青岛的不解之缘,始于抗日战争时期。
西安事变后,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于1937年1月19日,决定将中央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此时的贾若瑜,担任第七大队队长兼教员。
1940年3月,贾若瑜奉命率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前往胶东,到掖县桑园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胶东分校。从此,贾若瑜在胶东大地留下了10年光辉的战斗足迹。
1941年7月,贾若瑜调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参谋长,离开了生活、战斗了6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此后,他直接参与和指挥了五旅反“扫荡”、反投降的战役和战斗。
1942年7月1日,胶东军区成立,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贾若瑜任参谋长。在反击国民党顽军游击第六纵队秦毓堂部的战役和粉碎日寇对胶东地区“拉网大扫荡”的战役中,贾若瑜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8月上旬,胶东军区在海阳留格庄歼灭秦毓堂第十七支队的战斗后,我东海军分区和军区第十七团合围了牟海县(今乳山市)的滕甲庄据点。9月11日,贾若瑜果断地决定以十七团为主攻部队,于下午5时半,以外部爆破的手段,从敌人东南角碉堡实施爆破进行攻坚战。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除了丁綍庭的第十三支队百余人逃往牟平日伪据点外,其余守敌全部被歼。这次战斗俘敌2000余人,缴枪2000来支,是当时胶东区在一次战斗中俘敌最多的一仗,也是胶东部队第一次使用炸药进行外部爆破攻坚的战例。秦毓堂部全部被歼,丁綍庭部主力被歼,驻海阳的第十四支队也各自逃散。仅海阳独立营就收容溃散的投降派人、枪各数百。海阳城解放了,东海军分区辖区内的投降派被全部肃清。从此,胶东军区部队避免了两面作战之苦,能够集中力量同日、伪军作战。
1943年初,贾若瑜调回山东纵队第五旅任参谋长。接着,主力部队地方化,五旅机关与军区机关合并,贾若瑜回胶东军区司令部改称参谋处长。同年7月,贾若瑜奉山东军区命令率领一个主力营,在滨海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开辟胶东到滨海的战略交通线,并建立连接两个战略区的交通枢纽诸(城)、胶(县)、高(密)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完成了“把胶东这把刺刀上在枪上”的战略任务。在此期间,贾若瑜出任党的诸胶高工委书记、滨海第二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
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斗,滨海第二支队圆满地完成了“把刺刀上在枪上”的战略任务,建立了诸、胶、高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大大缩短了胶东区到滨海区的距离。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我军进行大反攻。贾若瑜被任命为山东警备第五旅旅长,仍兼南海军分区司令员,随即与五师一部向青岛和胶济路东段进行大反攻。9月10日,他率军协同五师十三团、六师一个营强攻据守平度拒不投降的伪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伪第十二师张松山部,将其全歼,俘伪军6000余人。这是胶东大反攻以来歼敌最多、缴获最大的一次战役,使胶东除青岛、潍县以外全部解放。
1949年2月,贾若瑜任胶东军区司令员。6月2日,胶东军区与三十二军协同解放青岛。贾若瑜曾这样回忆当天进入青岛的情形:“6月2日我们进入青岛,胶东军区、三十二军住到迎宾馆,给军委的电报发出,我们解放了青岛!”
1940年4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贾若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
1955年授衔时,贾若瑜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开国将军。后来,他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的首任馆长,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6年8月13日,贾若瑜逝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