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仅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求,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这一形象建构既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系,其内在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形象的历史底色。从“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些价值理念历经数千年沉淀,形成了中国形象的核心标识。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传承脉络,为中国形象建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当我们将“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嵌入历史逻辑的分析框架,便能发现中国形象的塑造过程,也是传统文明基因与现代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融合过程,其历史演进呈现出三重鲜明的结合特质。
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的价值传承
《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古训,在当代中国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这种跨越几千年的价值呼应,在历史长河中形成清晰的传承脉络:西周“敬天保民”的政治伦理,经过儒家“民贵君轻”的理论升华,最终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导下,演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周礼》中“保息六政”的惠民思想形成历史对话,当“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传统民本思想从治国策略升华为制度文明,中国形象的可信性便建立在这种古今价值的辩证统一之上——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对西方模式的盲目追随,而是通过“两个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治理文明。
从“协和万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进阶
《礼记·礼运》描绘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图景,在当代中国外交实践中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这种文明理念的历史跃迁,蕴含着“两个结合”的深层逻辑:郑和下西洋时“不占寸土、共享太平”的航海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相融合,催生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传统“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如今升华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共识。中国形象的可敬性,正源于这种将传统天下观转化为现代全球治理理念的理论创造力与实践行动力。
从“天人合一”到新发展理念的生态自觉
《周易》提到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生态智慧,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体现着“两个结合”的实践辩证法:塞罕坝人将“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传统生态观与现代林业科技相结合,创造出荒漠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双碳”目标的提出,既继承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当北京冬奥会通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现传统时间智慧时,这种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证明,将“两个结合”贯穿于文化传播实践,能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形象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意象转化为航天工程的“天问”探火,传统文明基因在现代科技语境中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审美感染力。
从张骞出使西域时携带的丝绸所蕴含的“锦绣中华”意象,到数字时代TikTok上展现的“新国潮”生活方式,中华文明始终通过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这种建立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的历史逻辑表明,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既不是脱离传统的凭空建构,也不是固守历史的静态呈现,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中,不断生成的动态文明叙事。唯有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主动,才能在国际传播中真正讲透中国形象的文化根脉与时代新意,让世界从历史纵深中理解中国的发展逻辑,从文明厚度中认知中国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