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探赜

作者: 时间:2025-07-15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创性贡献,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坚定文化自信必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个重要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自信生成基础的认识,从理论、历史和现实这三个层面呈现了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础,深刻回答了文化何以自信的问题。

文化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阐释了文化观念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作用,指明了意识形态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思想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文化自信的巩固和提升创造了条件。一方面,这些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这些理论成果指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中华文明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坚实基础。另外,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性,其思想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也具有高度契合性。

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根基本体。三大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和基础。同时,“两个结合”是实现路径。党遵循“两个结合”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创造性解决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消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的三大文化的内在张力,有力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也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问题。

把握文化主动,立足实践创新发展中国理论。把握文化主动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其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文化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在文化创造活动中,理论创造活动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炼需要牢牢把握文化主动,一方面,要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增强文化自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觉的关键是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往往对应着“他知”,因为深入了解自身往往要通过与他者的对比才能实现。回顾历史,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赢得民族的独立自主,这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实现独立自主的最根本前提。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取得的一切历史成就和建设成果,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气。

巩固文化认同,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侵蚀。要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认同是关键环节。巩固文化认同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巩固文化认同、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侵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巩固文化认同要继续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不动摇。其次,巩固文化认同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守住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守住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根”和“魂”。最后,巩固文化认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党的领导是把握正确文化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文化发展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错误思潮的根本保证。

(原文刊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作者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梧州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12407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102号